现在时间: 
首页主页 > 专题报道 > 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 >
【我与改革开放40周年】健康中国健康梦
时间:2018-12-11 16:30 点击:

我出生于1978年10月11日,至2018年10月,我整整40周岁。我人生的这40年正好与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吻合。个人经历不可能脱离时代洪流,我们随着改革开放成长起来的这一代人,随着改革开放的进程,随着国家实力的壮大,个人命运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苦难与幸运并存——童年艺术启蒙

1978年10月,我出生于承德市承德县的一个小山村。中国开始实行对内改革、对外开放政策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在我出生后两个月的1978年12月召开,这个日期在我之后的求学经历中多次作为考试题目。

我出生的第二年,中央正式批准广东、福建两省在对外经济活动中实行特殊政策、灵活措施,迈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历史性脚步。那时,改革开放的春风还没有吹进我们的小山村,物质不富裕,交通也不发达,家家户户解决温饱还是头等大事。我祖辈和父辈都是木匠,从小我就看着长辈们化腐朽为神奇,心里充满着好奇和神往。我的爷爷和父亲还在宣传队唱样板戏,拉二胡,唱皮影戏,颇有艺术气质。这些爱好日益熏陶,也影响了我。

我的小学老师——喜欢画画的王维新老先生,语文课的插图、数学课算数时,黑板上活灵活现的小鸡小鸭,这些情景教学给我心里埋下了美术的萌芽。

我的初中班主任李永清老师,是当地有名的民间书画家,他系统的给我教授了国画的技法,给我的美术梦想插上了翅膀。

李老师骨子里透着诗仙李白“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豪放气魄,他平时教书,业余教孩子们书法绘画,还教孩子诗词吟唱。我很喜欢这位老师,喜欢他的个性,崇拜他的才华,也仰慕他的风度。

渐渐的,在学校、在村里会有人会找我讨要画作和书法作品,每到春节,给乡亲们写春联……生活清苦而精神富足的童年经历让我坚定了从事美术事业的决心。

梦想与现实对抗——追逐脚步不息

1997年1月,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邓小平去世,我听到这个消息时是在火车上,眼泪止不住的流,为了一代伟人的离去,也为了我个人的命运多舛。

初中毕业后我考入一所职业高中美术专业就读,1996年,又进入河南一所大学应用美术设计专业深造。

这时的山村,与刚刚改革开放时相比,已经有了很大的变化。乡亲们纷纷外出打工,父亲也是其中一员,他们大多去东北的沈阳、阜新,每到年底,大家回到村里,家家户户喜气洋洋、杀猪宰羊,再不是过去的“过年关”。我家也如此。父亲常年在阜新建筑工地上打工,家里的经济状况也有了起色。

然而,我认定的美术道路遭到家人反对。他们认为美术作为业余爱好可以,不能安身立命。父母一心想翻修房子,让我早日结婚成家。

尽管我在大学里如鱼得水,专业进步非常快。然而想到偷偷垂泪的父母认为我是在挥霍他们的血汗钱,大学上了一年,我无奈选择了退学。

我清晰的记得,1997年初,我一个人坐火车去郑州办理退学手续,火车广播里播出一代伟人邓小平逝世的消息。听着新闻报道,我的内心五味杂陈,痛苦异常。

1997年,退学后我在承德市找到一份跟工艺美术对口的工作。工作之余,接触油画艺术,把一些国画技法运用到油画创作中,自得其乐。后来火遍全国的还珠格格在承德避暑山庄拍摄,我还曾在工作之余去围观拍摄。1997年底,想要更大发展的我想去省会石家庄闯闯,跟老板辞了职。

1998年,我20岁,改革开放20年。那时的我们听港台流行歌曲、听黑豹、听崔健。经济飞速发展,大家都不再满足于吃饱穿暖,年轻人眼界宽了,见识过大千世界的繁华,再不愿固守在山沟里面朝黄土背朝天。

初到石家庄,没有对口工作,我做过酒店服务生、上门促销员……为了多挣些钱寄回家里,利用工余时间做两份兼职,为了专业不丢并跟上时代,在有限的收入中拿出几千块钱报了电脑班,学习用电脑设计作图。工作加学习轮番车轮战下,我每天只有3、4个小时的睡眠时间。

因为会电脑——这个不算特长的特长,我终于遇到了一个施展才华的机会。1998年底,我应聘到当时还未公开发行的《华糖商情》(现糖烟酒周刊)杂志社做了美术编辑。当时杂志正打算从内刊改为公开发行,需要一番新气象带来影响力,从杂志的定位到包装,从封面、版式到刊头等等,进行了重新设计,这本由我担任首任美编的杂志公开发行了,这是我追求美术道路上的一枚勋章。

在杂志社工作期间,我服务过国内大部分酒类及食品品牌,工作如鱼得水,杂志出版水平与我的个人能力都得到了很大提升。然而由于我只是大学肄业,在讲究论资排辈的单位里,我的收入与其他同事相差甚远,我忍痛辞职。离开华糖后,我去了一家合资广告公司担任设计部经理。在这里我主导设计了大量用于外贸出口业务的商标、包装等,深受领导和客户欢迎。可以说,这时我基本实现了用美术养活自己的初衷。

然而,正当我意气风发,要大展拳脚时,我却大病一场,在家病休两年。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其实这场病早有预兆,之前我工作、兼职、学习,由于身体透支频繁感冒,得过急性肾炎。2001年五一前夕,在刚刚领了结婚证,准备举行婚礼的时候病倒了,省二院确诊为慢性肾病,住院治疗了45天,不但花光了所有积蓄,还借了外债,出院后在家卧床了两年,期间全靠只领证而没有办婚礼的妻子支撑。

然而也是这一场病,让我与健康事业结缘,人生际遇出现了柳暗花明。

病中的我想在网上搜索到一些关于自己疾病的知识,时值中国第一场互联网泡沫破灭之际,网上是一片荒芜,没有什么有价值的信息。在失望的同时,我意识到这是个机会,创立了健康综合网站《健康中国》。2005年,为了取得卫生厅、药监局、通信管理局颁发的资质证书,更名为《中健网》。接下来的几年,中健网稳健发展,相继被世界生物医药品牌实验室评为2005年度《生物医药网站排行榜》进步最快十大网站,被《互联网周刊》评为中国商业网站500强,位列生活服务类第二名。中健网首创细分人群定位,并适时推出了国内首家实名制名医博客,并邀请河北省中医药管理局评选的50位河北省名中医在中健网《名医博客》集体开博,为网友提供权威的健康科普知识。

2008年,我三十而立。中国改革开放进行了30年,全中国都发生了令世界瞩目的变化,迎来了奥运,这一年是我最轻松快乐的一年,因为这一年,我还清了因为生病欠下的债务,买了房子和车子,心境无比轻松,父母也去了一块心病,舒展了愁容。

复兴中医——深埋心中的种子萌芽了

小时候,生病了都是吃中药、扎针灸,很神奇。运营中健网之后,在和各级医疗机构及医务工作者的交往与交流中,对中医的现状和处境有了深入了解,心目中神圣的中医被边缘化,成为辅助医学,令人痛心,就想利用手里的资源和平台,为中医复兴做点事。2010年,我联合中医名家李佃贵、郭纪生、曹东义三位教授作为发起人筹备成立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并于2012年协会成立后担任秘书长,投入到复兴中医的漫漫征程。我像小时候痴迷绘画一样迷上了博大精深的中医药文化,为了圆中医梦,正式拜国医大师李佃贵教授、河北省名中医郭纪生教授为师学习中医;2014年,考入河北中医学院中医学专业系统学习。

也就在这时,缘起第二届冀港澳台中华传统医药文化发展大会筹备之机,经曹东义介绍,我光荣加入了农工党。由于有了组织支持,我先后策划并组织实施了《基层中医圆梦燕赵行》、《榜样的力量》、《健康有道大讲堂》、《中医药寻宝燕赵行》等公益品牌活动,受到各方好评,我个人还因为工作成绩突出,2014年被评为河北省优秀农工党员,2017年被评为全国优秀农工党员,并于2017年12月作为非公经济代表参加了在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举办的农工党中青年骨干党员培训班。

这些年,我还潜心研究中医药的文化建设与传播及医院管理营销,提出了医院文化建设“立体化+私家定制”指导理念,品牌建设“立体化+常态化”指导思想,并为全省中医医院院长进行职业化培训。近年来,撰写有《从宣传到营销》《小细节影响大品牌》《医院文化建设应“立体化”》《文化建设宜“私家定制”》等,发表在《中国中医药报》《健康报》《河北日报》《河北经济日报》等媒体,并就这些文化理念为省内多家中医院的文化建设、营销管理提供咨询指导。

我只是一个人,但更多时候,我代表着一群人。我并不认为自己能够以一己之力呼风唤雨,但我在尽自己的最大努力,让中医药这块金字招牌重新焕发光芒。

祖国改革开放40年,我40岁了。回望来时路,我从山沟里的穷小子,到今天坐在宽敞明亮的办公室里敲这篇文章,真是感慨万千。如果没有改革开放,我会和祖辈父辈一样,40岁时,满脸沟壑像村外的梯田,无聊的冬日,或袖着手在墙根晒太阳……

如今的家乡也再不是我记忆中的样子,孩子们不但享受义务教育,还有了宿舍、班车和免费午餐,不用每日风里雨里的骑自行车奔波二三十里;村里的鳏寡孤独、五保户们按月领钱;新农合政策让以前生病后只能忍着的人们也敢进医院了;村村通了水泥路,太阳能路灯夜夜璀璨,照亮这幸福的日子……

作者:袁野

农工党河北省委文化教育专委会副主任、农工党石家庄市委中科院支部宣传委员、河北省中医药文化交流协会秘书长


版权所有:中国农工民主党河北省委员会 最佳浏览分辨率1920×1080 冀ICP备12017414号-1
地址:河北省石家庄市新华路236号 联系电话:0311-87884212 传真:0311-87884212 邮箱:hbngdxcb@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