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农工党党员、唐山工人医院分院院长张静
作为一名从医数十载的专业技术人员,她就像一台CT机,在自然科学领域不停扫描,而后把实践上升到理论、感性上升到理性,先后发表国家级专业论文30篇,在美国发表英文研究文章2篇;作为一名医院管理者,她犹如一部探头,在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相互交错的传感地带不停探索,总能发现问题并找到突破口。在6年时间里,她3次临危受命,使3家濒临倒闭的医院起死回生。她就是唐山市政协委员、农工党唐山市委委员、现任唐山工人医院分院院长的张静。
敢于开拓、勇于创新、忧先乐后的张静,总是在关键时刻受领导重托,冲在最需要的地方。2001年,张静任工人医院科教部主任一职。2005年,唐山工人医院集团正式建立。从这时起,张静肩上的担子更重了。作为唐山工人医院集团康复医院分管医疗工作的副院长,面对频临倒闭的严峻挑战,张静提出并实施“立足康复,多学科疾病综合康复治疗”的新模式,使之摇身成为冀东地区最具特色和影响力的康复医疗中心。她建立的骨密度测量室被卫生部命名为河北省首家骨质疏松技术协作培训基地。
随后,张静出任唐山工人医院集团唐山市第九医院院长,短短两年时间内,使一个连年亏损、职工情绪极其低落的医院,实现了业务收入增长177%,出院病人增加133%,职工收入增加68%,实现了九院的跨越式发展。
2010年,具有丰富医院管理经验的张静第三次临危受命,到唐山工人医院分院担任院长。
唐山工人医院分院前身是唐山市铁路中心医院,2007年被兼并。“还记得初到医院,满眼望去,到处杂草丛生,病房一片狼藉,病人寥寥无几,院牌上贴满了小广告,看到这一切,我的心里就敲起了小鼓。”张静回忆说。
如何改变医院混乱的状态?张静细心琢磨着……
大年刚过,张静就召集医院职工、患者展开座谈,了解情况。针对原唐山铁路中心医院长期在计划经济体制下运营,人员观念滞后,医疗设备老化,技术能力下滑的严峻形势,张静提出了建设“花园式温馨医院”的口号。
硬举措改善服务环境。在门诊建立“一站式”服务中心、门诊楼增设一部电梯,方便门诊病人上下楼检查治疗;清理出8间门面房,将口腔科、眼科、耳鼻喉和社区门诊等5个科室迁入,口腔科门诊病人数量比原来增加3倍;将门诊楼二层改造成拥有50张床位的神经内科病房,同时建立8张床位的“ICU”病房,使全院床位总数从153张增加到385张;同时细分临床科室,内科由原来2个分为10个专业科室,外科分为4个专业科室,病人可以选择专科医生进行诊疗。为更好地提高疾病诊断水平和治疗效果,新购置CR、DR影像系统、心脏彩超、腹腔镜、电子胃肠镜、呼吸机、检验科设备、手术室全套设备等,开展新技术项目百余项。
全方位提升服务标准。选派骨干到国内一流医疗院校和研究机构学习进修,全方位提升医院管理、医疗技术、护理质量,为分院大踏步发展提供了人才保证。与此同时,发挥工人医院集团管理优势,聘请总院专家定期来分院查房会诊和讲座,与总院各科室无缝隙协作,实现“双向”转诊,一方面将重症和疑难病人转入总院相关科室,总院科室将慢性病和后期康复病人转入分院,引进工人医院本部神经、消化、呼吸、泌尿等科室进入分院,提升分院技术水平,让周边社区居民患者在分院同样能够得到大医院高质量的医疗服务。
如今,工人医院分院在张静的带领下,已成为一所集医疗、预防保健、科研、教学、社区卫生服务于一体的综合性二级甲等医院。2012年,医院门诊人次近8万,住院病人9000人次,均比3年前增加近10倍,业务收入也增长了5倍。分院先后被评为全市卫生系统“白求恩杯竞赛优胜单位”、全市创先争优先进基层党组织、唐山市文明单位、唐山市“优秀领导班子”。
从1984年于河北医科大学医学系毕业开始从事医生的职业生涯至今,29年来,张静在内分泌和糖尿病专业实践中积累了丰富经验,编撰出版了《内分泌疾病诊疗手册》、《实验诊断学》专著2部,荣获河北省科技进步奖2项、唐山市科技进步奖3项,成为小有名气的内分泌和糖尿病专家、唐山市医学会内科学分会副主任委员、内分泌糖尿病学分会委员和唐山市中西医结合学会理事;先后获得省“三八”红旗手、全省医药卫生系统“白求恩式医药卫生工作者”、全省创先争优优秀共产党员、全省卫生系统创先争优暨“修医德、强医能、筑医魂”指导工作先进个人、唐山市“优秀人民公仆”、唐山市精神文明建设先进个人、农工党省委会学习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先进个人等多项荣誉称号,连续五年被中共唐山市委评为优秀领导干部。
52岁的年龄已不算年轻,张静却依然开足马力高速运转着。“身为一院之长,往大说是人民公仆,往小说是个领头儿的。我今后的奋斗目标是带领分院职工实施快、稳、好的三步发展战略,向‘三甲医院’跨进,为百姓当好差、值好勤、服好务。”张静用一颗不老的心,道出了铿锵之声,将依然在从医路上进行着永恒的追求。
|